黑山共和國又名蒙特內哥羅,因為國家小,人口少,約64萬人,空中航線少,多數旅行者是從克羅埃西亞開車進入黑山,過邊境檢查,也是需要耗費一些護照檢查時間。
旅行社安排1.5天探訪黑山景點,之後,進入波士尼亞,沒有走回頭路,是一個很好的安排。全部行程在此。
柯托(Котор)
柯托(Котор)位於柯托灣(Бока Которска,Bay of Kotor)內,很難想像柯托灣是如此的深入內陸,而柯托位於柯托灣最裡面。點選Google Map 看圖可知。
依據我們旅行的路徑,要抵達與離開柯托古城區,均必須繞行柯托灣。柯托灣內有2個小島,島上均有教堂。
離開柯托古城時,在路旁的一個制高點遠眺柯托灣。
有中世紀城牆的柯托(Kotor),擁有歷史古蹟和風景如畫的環境,是黑山最古老,最著名的城市之一。被列為UNESCO世界自然歷史遺產,是著名的旅遊勝地。
這座海濱小鎮(雖然不容易感受是在海邊,比較像是在大湖邊)的建築具有濃厚的威尼斯風格。漫步於緊湊的老城區,可以看到中世紀建築古蹟,教堂、城牆、鐘樓和大門。
公主島(Sveti Stefan)
聖斯蒂芬(Sveti Stefan)台灣人稱為公主島,有一條道路與大陸相連的一個小島。現在是阿曼度假村(Aman Resorts)國際集團的五星級特許經營酒店,於2009年完工,並以30年的租約運營。
既然沒有入住島上旅館,就是遠眺一下過過癮。
波德戈里察(Podgorica)
這是黑山的首都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嚴重轟炸,加入南斯拉夫聯邦後,從1946年到1992年,該城市被命名為提托格勒(Titograd),以紀念南斯拉夫前總統約瑟普·布羅茲·蒂托。經濟明顯的成長,直到南斯拉夫解體,1992年4月2日,塞爾維亞和黑山成立聯邦,再次恢復命名為波德戈里察。
南斯拉夫內戰並沒有發生在黑山,但由於塞爾維亞和黑山成立聯邦,而同樣遭受國際制裁,經濟上受到嚴重影響,1990年代出現嚴重的經濟停滯。在2006年5月成功獨立後,波德戈里察成為獨立國家的官方首都。我們入住當地五星級旅館Hilton Podgorica Crna Gora,旅館周邊有多家店面清空,沒有商店營業,不禁為該國的經濟擔憂。
波德戈里察大教堂。1993年開始建造,2013年完成,世界第3大的東正教教堂。前2名是塞爾維亞的聖薩瓦教堂(Sveti Sava in Belgrade, Serbia) 和俄羅斯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(Temple of Christ the Savior in Moscow, Russia)。
教堂大門一扇門斐有雕刻聖人奧斯特洛的聖像,也是在奧斯特洛修道院(Manastir Ostrog)安放金身遺體的主教。
奧斯特洛修道院(Manastir Ostrog)
奧斯特羅格修道院是巴爾幹地區最多來訪信徒的東正教修道院之一。它每年吸引超過十萬名訪客。
建造者是17世紀塞爾維亞東正教主教、聖人巴索的奧斯特洛(Saint Basil of Ostrog (Sveti Vasilije Ostroški),1610 – 1671),他的金身遺體(稱為聖髑,宗教上的重要人物的物品或遺體遺骨)安放在這裡,據說,觸摸他的身體進行祈禱,可以治愈疾病,可以心想事成。
旅行社安排換乘小巴士,可以直達教堂門口停車場。但是,排隊進入教堂的人潮太多,我們時間不夠,所以,我們沒有進入教堂。網路上找到介紹的文章,善用Google翻譯應該可以懂得
https://tocka.com.mk/vesti/172570/cudata-na-ostrog-ne-prestanuvaat-eve-zosto-ova-e-eden-od-najposetenite-manastiri-na-svetot
布德瓦(Budva)的龍蝦大餐
布德瓦(Budva)有古城,有海灘,這些與我們無關,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龍蝦大餐。
一整隻龍蝦,夠新鮮。
甜點也非常特別,好吃(Eve說是此行最吃的蛋糕,蛋糕名是Tre Lece)。挖下一口蛋糕,蛋糕下面會滲出牛奶,非常滋潤,也不會太甜。
海灘上很多曬太陽的人。
蒙特內哥羅在本國官方語言稱為Црна Гора(西里爾字母)或Crna Gora(拉丁字母),意為「黑色的山」。蒙特內哥羅英文名稱為Montenegro,該名稱源於義大利語的威尼斯方言。monte即是山,negro則是黑色的意思。所以,也有人直譯為黑山共和國。
2006年5月21日,蒙特內哥羅舉行公民投票,獨立派以55.5%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;同年2006年6月3日,蒙特內哥羅正式宣布獨立,同時成為聯合國會員國。使用歐元。
~END~